2021年6月5日

Synology NAS DS1815 8bay RAID6 群暉 NAS RAID6製作全紀錄

最近和朋友買了一台二手的NAS設備,一直想建造自己的私有雲來做資料備份,終於有機會來實做看看。

我的設備清單如下

  • Synology NAS DS1815 8bay
  • Toshiba NAS碟 N300(7,200 RPM / 128mb Mo Cache) 4TB * 4
  • Transcend SSD 128GB * 1

軟體版本如下

  • PC-OS Windows10
  • NAS-OS DSM v6.2.4-25556
  • Synology Assistant v7.0-50029

一、NAS設備初始設置

  1.準備好你的硬碟

Toshiba硬碟包裝的蠻好的,緩衝氣墊還蠻厚的



盒內有硬碟本體、產品說明、保證說明


硬碟本體


  2.取出NAS的磁碟槽

每槽紅圈處位置輕按一下,該磁碟槽的卡榫會彈起來


接著順勢將磁碟槽往外拉出來,基本上水平的拿出來是不費力的喔,如果很卡請調整角度。


  3.將硬碟放入磁碟槽並扣住,請確保硬碟有扣好不會亂跑喔

裝硬碟前,硬碟槽卡榫記得先拆下,圖中食指位置有個Pull圖示,向外推拉,卡榫就會起來囉,但因為是塑膠的,請溫柔對待,別太暴力用斷啦。


卡榫拆下來的樣子


硬碟放入磁碟槽的樣子



記得將卡榫扣好,並確保硬碟有確實扣住。


  4.將磁碟槽放回NAS中

放入時順順的推進去,最後要有卡一下的感覺,才是真的有將硬碟卡進NAS中喔。


  5.插上電源線及網路線,按下開機鈕



在等待NAS開機時,請先到Synology官網下載Synology Assistant工具並安裝。


設備開機,聽到逼~ 一聲後,在你的PC上打開Synology Assistant,如果沒有出現NAS設備,請點搜尋


之後先點選你要連線的NAS主機,再點連線,會跳轉到瀏覽器登入畫面



二、製作磁碟陣列RAID6

在製作磁碟陣列RAID前,請先進到【儲存空間管理員】


進到【HDD/SSD】頁籤中確認硬碟是否都有讀取到,若沒有讀到,請確認硬碟是否有裝好!(記得先斷電)

以我的硬碟為例,我共裝了五顆,第1槽是SSD,第2-5槽是裝HDD


接著到【儲存集區】頁籤裡的儲存集區,點選新增按鈕


依個人需求選擇效能或彈性,我個人選擇【較佳的效能】


接著選擇你要做的磁碟陣列類型,我個人是做RAID6,最少需要4顆硬碟,最差情況可同時壞兩顆硬碟,備份能力算蠻好的,可惜空間只有(N – 2) x (Smallest HDD size),像我4顆4G做完RAID6只剩2顆4G的空間可用。


如果你想了解磁碟陣列各類別間的差別,Synology官網有做成表格及圖例,一目了然可多加利用喔

圖片內容來自Synology官網

圖片內容來自Synology官網

接著選擇你要做RAID的硬碟是哪幾顆


接著會跳出提示問你做RAID會刪除磁碟裡所有資料是否繼續? 因為我的是全新硬碟,直接果斷繼續。

確定後硬碟就被格式化囉!! 請確認硬碟內沒有重要資料再點確定喔!!

最後會再讓你做最後確認。


之後就進入同位元資料一致性檢查漫長等待之中。。。


同位元資料一致性檢查從早上十點等到下午快六點,將近8個小時,終於好了,好漫長阿。


三、磁碟陣列做Data Scrubbing(資料洗滌)

根據官方文件所述如下,簡單說就是定期做可以確保硬碟資料的一致性,有做有保佑的概念,但並不是說做了硬碟就永遠不會壞喔。

Data Scrubbing 的功能為資料維護,用於檢測儲存集區。Data Scrubbing 有以下兩種類型,將依序執行:

  • 檔案系統 Scrubbing:此功能可用於 Btrfs 檔案系統上的儲存空間。若偵測到任何與總和檢查碼不一致的資料,系統會嘗試使用備份來修復資料,並將檔案路徑記錄於日誌中心。
  • RAID Scrubbing:此功能可以修復所偵測到的不一致資料,適用於採用 SHR (由三顆以上的硬碟組成)、RAID F1、RAID 5、RAID 6 的儲存集區。

進到Data Scrubbing畫面點選設定排程


依自己需求設定週期,一個月/三個月/半年/一年


選擇執行目標,勾選你要做儲存集區。


設定完的排程


四、新增儲存空間

進到頁籤【儲存空間】,點選新增按鈕


因我是要在儲存集區上建立儲存空間所以選自訂


選擇已存在的儲存集區


選擇儲存集區1


選擇Btrfs


配置儲存空間容量


再次檢查設定


儲存空間設定結果


五、SSD快取製作

點選頁籤【SSD快取】,點選新增


因我只有一個SSD所以只能做【唯讀快取】,當你有兩顆SSD以上就可以選擇【讀寫快取】。


選擇SSD及儲存空間


配置SSD容量,因我目前的SSD只需要服務一個儲存空間所以直接最大化全給啦。


套用後等待一下就會看到SSD快取已經做好啦


六、設定共享資料夾

進到頁籤【共用資料夾】,點選新增


設定共享根目錄資料夾名稱,選擇對應分享的儲存空間。


對共用資料夾加密,這邊先不加密,若想加密後續可啟動金鑰管理人功能來對資料夾加密。

加密有一定風險,若選擇加密,請務必保管好你的金鑰,否則金鑰遺失,這些加密資料很有可能再也開不了。

加密雖然可增加資料安全性,但相對也會降低資料存取效率,每次存取資料都得先經過加解密的程序。


因我放NAS的資料主要為照片+文件,所以我會勾選啟動資料總和檢查碼,如果你的資料包含資料庫,官方是不建議勾選。

空間配額,我這邊是全給。


確認設定內容,沒問題就點套用。


權限設定,我將系統預設的admin與guest都關掉讀寫權限,只給我自己新增的使用者存取權限,到這共享資料夾就設定完成。


usbshare1是我另外插在NAS上的隨身碟,可以忽略它。


七、網路磁碟機設定

之後請切到頁籤【網路】,確認你的系統名稱


回到你的桌機或筆電上,開啟檔案總管,輸入路徑"\\NAS系統名稱",所以我的路徑如下圖


第一次連線需要輸入帳號密碼認證建立連線,可勾選記住我的認證,下次就不用輸入帳密。


通過認證後就可在資料夾中看到我們剛剛建立的共享資料夾【nas】


為了方便日後我們存取,可以對這個共享資料夾建立網路磁碟機


選擇對應的磁碟機,我這邊用Z:磁碟機


完成後就會在檔案總管左手邊的磁碟機列表裡看到啦。


這裡在分享個小功能,若日後有頻繁用到的資料夾可以把它放在Windows的工具列上,操作方式如下圖


這裡可選擇整個磁碟機,或選擇常用資料夾,因為我還沒有放任何資料,就先選擇磁碟機,之後都還可視需求調整。


工具列上就會有該資料夾的鏈結,之後快速點兩下就可以進到該資料夾了,是不是很方便呢!


八、安裝心得

個人覺得Synology的UI/UX做的蠻好的,以我做到目前為止的體驗來說都蠻順暢,不會突然不知道要去哪,用詞遣字也都蠻淺顯易懂,除了少部分專有名詞需要上網查一下,一回生二回熟。

大家不要以為NAS裝到這就結束囉,雖然已經可以使用,但安全性仍有蠻大的潛在問題需要做預防(防堵),下一篇就來寫怎麼做安全性的設置。

另外關於重要的資料備份一直有個3-2-1的觀念在流傳,分享給大家

  1. 3份備份
  2. 儲存在兩種不同設備上(NAS+外接式硬碟/PC/NB)
  3. 1份備份放在異地。

雖然我自己還沒能達到這樣的境界,但是算是一個蠻好的方向。

祝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OK的備份方式。


延伸閱讀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